形容我国传统文化的成语

摘要:形容我国传统文化的成语有哪些?形容我国传统文化的成语主要有:鸟语花香、势在必行、否极泰来、博大精深、锲而不舍、安之若素、温故知新、国色天香等27个成语。

鸟语花香
鸟儿啼叫;花儿喷香;形容美好的景色。用来形容春天大自然的美妙景色。一般用作定语、宾语。

愚公移山
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。用来比喻做事有毅力;不怕困难。一般作主语、定语、宾语。

不耻下问
不耻:不以为耻辱;下问:降低身份请教别人。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。形容虚心求教。用作褒义。形容虚心求教。一般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。

温故知新
复习学过的知识;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。形容回顾过去;认识现实。温:温习;故:旧的。多用于学习、工作或其他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回味无穷
回味:吃过好的食物以后的余味;指从回忆中体会到的意味;穷:穷尽。比喻事后越想;越觉得意味深长。也比喻读过含意深长的文艺作品后;体会到无限的意趣。用在回想过去的有意味或有趣味的事情上。一般作谓语;宾语;补语。

匡衡凿壁
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匡衡,字稚圭。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后以“匡衡凿壁”为刻苦读书的典实。

凿壁偷光
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;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。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。用作褒义。专用于学习上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。

囊萤映雪
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,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。后形容刻苦攻读。

苦尽甘来
尽:终结;甘:甜;美好。比喻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;美好的时光已经到来。可用于生活方面。含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韬光养晦
指隐藏才能,不使外露。主谓式;作谓语;指隐藏才能,不使外露

安之若素
安:指心安;若:如同;素:平素;向来。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;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;毫不介意。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;听之任之。形容面对困窘的境遇毫不介意;心情平静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博大精深
博:广博;精深:又专又深。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而高深。含褒义;用于人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孜孜以求
不知疲倦地探求(孜孜:勤勉的样子)。含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。

流水无情
流水一去不复返,毫无情意。比喻时光消逝,无意停留。

相濡以沫
濡:沾湿;沫:唾沫。水干了;鱼互相以吐沫沾湿;以维持生命。现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。用作褒义。多用在书面语里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。

璀璨夺目
璀璨:美玉发光。光辉灿烂耀人眼睛。

势在必行
行:做。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,必须采取行动。势在必行的意思

国色天香
原指牡丹花色香俱佳;后又指女子容貌出众。也可形容女性的美丽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。

精卫填海
精卫: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。古代神话;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;化为精卫鸟;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。后用来比喻不畏困难;意志坚决。多用来比喻不畏艰难;不达目的;誓不罢休。一般充当谓语、定语。

锲而不舍
锲:雕刻;舍:停止。不停地雕刻。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。用作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。

源远流长
源:源头;流:水的流程。河的源头很远;水流很长。比喻历史悠久。含褒义。多用于历史事物的来历、由来等。一般作为谓语、定语。

厚积薄发
厚积:指大量地、充分地积蓄;薄发:指少量地、慢慢地放出。多多积蓄,慢慢放出。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。

百家争鸣
百家: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;后指各种政治、学术思想;鸣:指发表意见。我国春秋战国时代;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;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;如儒、道、法、墨、阴阳、名、纵横、杂、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。他们各自着书立说;在政治上、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;后世称为百家争鸣。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。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。常同“百花齐放”连用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厚德载物
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。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厚德育人

否极泰来
否:坏;泰:好;顺利。坏到极点;好的就来了。指事物发展到极点;就会向对立面转化。用来形容情况从极坏转好。含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。

雪中送炭
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。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。用作褒义。比喻在别人困难时给以及时的帮助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井底之蛙
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。比喻见识短浅的人。含贬义。多用于批评、指责、劝诫的场合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