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笙字100分的名字
[1] 笙帆、笙云、笙健、慈笙、笙之、笙轫
[2] 笙荣、笙辉、广笙、笙著、白笙、笙郗
[3] 笙磊、昆笙、笃笙、笙业、声笙、笙冬
[4] 笙锋、笙赫、彰笙、茂笙、至笙、笙耿
[5] 书笙、学笙、铠笙、笙帏、奕笙、笙超
[6] 笙玤、笙贻、笙雄、其笙、齐笙、笙唯
[7] 常笙、烔笙、家笙、笙月、励笙、笙基
[8] 善笙、洪笙、笙波、笙全、锐笙、月笙
[9] 笙冠、笙琦、笙勉、笙原、笙国、笙笙
[10] 忠笙、烜笙、笙修、凡笙、翀笙、笙廉
[11] 文笙、飞笙、笙都、奞笙、崇笙、笙淳
[12] 昭笙、理笙、铉笙、笙季、沃笙、略笙
[13] 笙竣、笙光、浡笙、潮笙、笙佑、笙镇
[14] 先笙、笙瀚、笙本、笙传、笙腾、笙名
[15] 著笙、会笙、嘉笙、笙翀、笙略、笙鼎
[16] 浚笙、昊笙、笙晓、笙思、石笙、笙翔
[17] 楠笙、戈笙、威笙、笙源、博笙、笙运
[18] 笙怀、仲笙、笙元、笙滨、笙谨、生笙
[19] 笙育、笙轼、笙复、煊笙、本笙、轫笙
[20] 旻笙、深笙、达笙、少笙、谦笙、苑笙
带笙字100分的名字
[1] 訚笙、珏笙、笙纯、笙青、霁笙、笙知
[2] 笙妙、竹笙、幸笙、笙芯、笙妤、枫笙
[3] 婍笙、茜笙、笙纨、笙悰、笙梦、妩笙
[4] 羡笙、笙璇、笙鹂、笙瑀、洋笙、笙煜
[5] 青笙、豌笙、晓笙、荚笙、其笙、笙媛
[6] 笙馝、清笙、笙苡、莎笙、真笙、笙玲
[7] 萱笙、笙曼、澜笙、筱笙、笙瞳、笙苋
[8] 笙琪、笙旭、笙夕、笙慕、莲笙、鹊笙
[9] 立笙、笙绯、嘉笙、翠笙、笙昵、莼笙
[10] 萤笙、笙娴、笙婤、汯笙、君笙、绫笙
[11] 笙沁、笙韵、笙珏、瑀笙、尼笙、笙颍
[12] 绗笙、纤笙、馝笙、娟笙、凤笙、笙鸥
[13] 笙珽、婉笙、娜笙、笙瑳、笙豌、乐笙
[14] 笙环、笙朵、妆笙、笙诗、菁笙、姹笙
[15] 笙宓、笙畅、灵笙、笙嫦、芸笙、笙华
[16] 慈笙、笙姿、笙桦、笙乔、笙枫、笙甜
[17] 笙蔻、笙雨、笙瑗、馥笙、飘笙、玲笙
[18] 素笙、暶笙、笙訚、笙熠、潼笙、艺笙
[19] 怡笙、笙惜、笙亚、笙鎏、颀笙、笙尼
[20] 笙旖、希笙、月笙、笄笙、苁笙、笙衣
带笙字100分的名字古诗
1、满槛山川漾落晖,槛前前事去如飞。云中鸡犬刘安过,月里笙歌炀帝归。江蹙海门帆散去,地吞淮口树相依。红楼翠幕知多少,长向东风有是非。----《广陵开元寺阁上作》
2、背山见楼影,应合与山齐。座上日已出,城中未鸣鸡。无限燕赵女,吹笙上金梯。风起洛阳东,香过洛阳西。公子长夜醉,不闻子规啼。----《四望楼》
3、二月春来半,宫中日渐长。柳垂金屋暖,花发玉楼香。拂匣先临镜,调笙更炙簧。还将歌舞态,只拟奉君王。----《岐王席观妓(一作卢女曲)》
4、迢递山河拥帝京,参差宫殿接云平。风吹晓漏经长乐,柳带晴烟出禁城。天净笙歌临路发,日高车马隔尘行。自怜久滞诸生列,未得金闺籍姓名。----《长安晓望,寄崔补阙(一作司空曙诗)》
5、半醉闲行湖岸东,马鞭敲镫辔珑璁。万株松树青山上,十里沙堤明月中。楼角渐移当路影,潮头欲过满江风。归来未放笙歌散,画戟门开蜡烛红。----《夜归》
6、岁熟人心乐,朝游复夜游。春风来海上,明月在江头。灯火家家市,笙歌处处楼。无妨思帝里,不合厌杭州。----《正月十五日夜月》
7、风舞槐花落御沟,终南山色入城秋。门门走马征兵急,公子笙歌醉玉楼。----《长安早秋》
8、昔日兰亭无艳质,此时金谷有高人。(裴令公居守东洛,夜宴半酣,公索句,元白有得色,时公为破题,次至汝士云云。白知不能加,遽裂之,曰:“笙歌鼎沸,勿作冷淡生活。”元顾白曰:“乐天所谓能全其名者也。”)----《句》
9、佳晨登赏喜还乡,谢宇开筵晚兴长。满眼黄花初泛酒,隔烟红树欲迎霜。千家门户笙歌发,十里江山白鸟翔。共贺安人丰乐岁,幸陪珠履侍银章。----《九日卫使君筵上作》
10、勾践饮胆日,吴酒正满杯。笙歌入海云,声自姑苏来。西施舞初罢,侍儿整金钗。众女不敢妒,自比泉下泥。越鼓声腾腾,吴天隔尘埃。难将甬东地,更学会稽栖。霸迹一朝尽,草中棠梨开。----《姑苏台(一作吴中怀古)》
11、少年曾管二千兵,昼听笙歌夜斫营。自反丘园头尽白,每逢旗鼓眼犹明。杭州暮醉连床卧,吴郡春游并马行。自愧阿连官职慢,只教兄作使君兄。----《奉送三兄》
12、长安回望绣成堆,山顶千门次第开。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新丰绿树起黄埃,数骑渔阳探使回。霓裳一曲千峰上,舞破中原始下来。万国笙歌醉太平,倚天楼殿月分明。云中乱拍禄山舞,风过重峦下笑声。----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》
13、灵异寻沧海,笙歌访翠微。江鸥迎共狎,云鹤待将飞。琪树尝仙果,琼楼试羽衣。遥知神女问,独怪阮郎归。----《送苏倩游天台》
14、止笙磬,撤豆笾。廓无响,窅入玄。主在室,神在天。情馀慕,礼罔愆。喜黍稷,屡丰年。----《唐享太庙乐章。登歌》
15、紫微垣里旧宾从,来向吴门谒府公。奉使谬持严助节,登门初识鲁王宫。笙歌隐隐违离后,烟水茫茫怅望中。日暮瓜洲江北岸,两行清泪滴西风。----《回至瓜洲献侍中》
16、十二楼藏玉堞中,凤凰双宿碧芙蓉。流霞浅酌谁同醉,今夜笙歌第几重。----《步虚词》
17、金波西倾银汉落,绿树含烟倚朱阁。晓华胧xz闻调笙,一点残灯隔罗幕。----《晓宴》
18、梧桐落,蓼花秋。烟初冷,雨才收,萧条风物正堪愁。人去后,多少恨,在心头¤燕鸿远,羌笛怨,渺渺澄波一片。山如黛,月如钩。笙歌散,梦魂断,倚高楼。----《芳草渡》
19、上巳馀风景,芳辰集远垧.彩舟浮泛荡,绣毂下娉婷。林树回葱蒨,笙歌入杳冥。湖光迷翡翠,草色醉蜻蜓。鸟弄桐花日,鱼翻谷雨萍。从今留胜会,谁看画兰亭。----《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》
20、后庭寂寂日初长,翩翩蝶舞红芳。绣帘垂地,金鸭无香。谁知春思如狂,忆萧郎。等闲一去,程遥信断,五岭三湘¤休开鸾镜学宫妆,可能更理笙簧。倚屏凝睇,泪落成行。手寻裙带鸳鸯,暗思量。忍孤前约,教人花貌,虚老风光。----《中兴乐》
21、漠漠烟花处处通,游人南北思无穷。林间鸟奏笙簧月,野外花含锦绣风。鸑抱云霞朝凤阙,鱼翻波浪化龙宫。此时谁羡神仙客,车马悠扬九陌中。----《春》
22、天和树色霭苍苍,霞重岚深路渺茫。云实满山无鸟雀,水声沿涧有笙簧。碧沙洞里乾坤别,红树枝前日月长。愿得花间有人出,免令仙犬吠刘郎。----《刘阮洞中遇仙子》
23、银河帝女下三清,紫禁笙歌出九城。为报延州来听乐,须知天下欲升平。----《勤政楼观乐》
24、平生所心爱,爱火兼怜雪。火是腊天春,雪为阴夜月。鹅毛纷正堕,兽炭敲初折。盈尺白盐寒,满炉红玉热。稍宜杯酌动,渐引笙歌发。但识欢来由,不知醉时节。银盘堆柳絮,罗袖抟琼屑。共愁明日销,便作经年别。----《对火玩雪》
25、日透珠帘见冕旒,六宫争逐百花球。回看不觉君王去,已听笙歌在远楼。----《宫词》
26、金波西倾银汉落,绿树含烟倚朱阁。晓华胧xz闻调笙,一点残灯隔罗幕。----《晓宴》
27、彤史佳声载,青宫懿范留。形将鸾镜隐,魂伴凤笙游。送马嘶残日,新萤落晚秋。不知蒿里曙,空见陇云愁。----《章怀太子靖妃挽词》
28、秋山寂寂秋水清,寒郊木叶飞无声。王子白云仙去久,洛滨行路夜吹笙。----《缑山道中口号》
29、笙歌登画船,十日清明前。山秀白云腻,溪光红粉鲜。欲开未开花,半阴半晴天。谁知病太守,犹得作茶仙。----《春日茶山病不饮酒,因呈宾客》
30、斋戒坐三旬,笙歌发四邻。月明停酒夜,眼暗看花人。赖学空为观,深知念是尘。犹思闲语笑,未忘旧交亲。久作龙门主,多为兔苑宾。水嬉歌尽日,雪宴烛通晨。事事皆过分,时时自问身。风光抛得也,七十四年春。----《斋居春久,感事遣怀》
31、但于闺阁熟吹笙,太白真仙自有情。他日丹霄骖白凤,何愁子晋不闻声。----《和卓英英理笙》
32、不共垂杨映绮寮,倚山临路自娇饶。游人过去知香远,谷鸟飞来见影摇。半隔烟岚遥隐隐,可堪风雨暮萧萧。城中春色还如此,几处笙歌按舞腰。----《山路花》
33、日照香尘逐马蹄,风吹浪溅几回堤。无穷罗绮填花径,大半笙歌占麦畦。落絮却笼他树白,娇莺更学别禽啼。只缘频燕蓬洲客,引得游人去似迷。----《曲江》
34、老去亲朋零落尽,秋来弦管感伤多。尚书宅畔悲邻笛,廷尉门前叹雀罗。绿绮窗空分妓女,绦纱帐掩罢笙歌。欢娱未足身先去,争奈书生薄命何。----《闻乐感邻》
35、月出嵩山东,月明山益空。山人爱清景,散发卧秋风。风止夜何清,独夜草虫鸣。仙人不可见,乘月近吹笙。绦唇吸灵气,玉指调真声。真声是何曲,三山鸾鹤情。昔去落尘俗,愿言闻此曲。今来卧嵩岑,何幸承幽音。神仙乐吾事,笙歌铭夙心。----《嵩岳闻笙》
36、前年都尉没边城,帐下何人领旧兵。徼外瘴烟沉鼓角,山前秋日照铭旌。笙歌却返乌衣巷,部曲皆还细柳营。今日园林过寒食,马蹄犹拟入门行。----《从兄龙武将军没于边戍,过旧营宅作》
37、贵人妆梳殿前催,香风吹入殿后来。仗引笙歌大宛马,白莲花发照池台。胡部笙歌西殿头,梨园弟子和凉州。新声一段高楼月,圣主千秋乐未休。----《殿前曲二首》
38、十里旌旗十万兵,等闲游猎出军城。紫袍日照金鹅斗,红旆风吹画虎狞。带箭彩禽云外落,避雕寒兔月中惊。归来一路笙歌满,更有仙娥载酒迎。----《观浙西府相畋游》
39、瑶圃高秋会,金闺奉诏辰。朱轮天上客,白石洞中人。佩响泉声杂,朝衣羽服亲。九重青琐闭,三秀紫芝新。化药秦方士,偷桃汉侍臣。玉笙王子驾,辽鹤令威身。叹逝颓波速,缄词丽曲春。重将凄恨意,苔壁问遗尘。----《和杨三舍人晚秋与崔二舍人张秘监苗考功…因以继和》
40、醉迷狂象别吾师,梦觉观空始自悲。尽日笙歌人散后,满江风雨独醒时。心超几地行无处,云到何天住有期。顿见佛光身上出,已蒙衣内缀摩尼。----《醉别卢头陀》
带笙字100分的名字成语
笙歌鼎沸凤管鸾笙笙磬同音
笙字基本释义
簧管乐器。殷周时已流行。一般有十七根长短簧管(其中三根不发音)插于铜斗中,奏时手按指孔,利用吹吸气流振动簧片发音。能奏和音。现经改革,有二十二至三十二簧笙及加键笙等。多用于伴奏、合奏或独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