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所写故事的成语有哪些

摘要:形容所写故事的成语有哪些?形容所写故事的成语主要有:三告投杼、下马冯妇、不求甚解、负隅顽抗、刮目相看、不拘一格、万马齐喑、望梅止渴等34个成语。

愚公移山
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。用来比喻做事有毅力;不怕困难。一般作主语、定语、宾语。

不自量力
量:估计。不能估计自己的力量。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。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。

不由分说
由:让;顺 随;分:辩别。不容许辩争。形容不容许分辩解说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、独立成句。

一片冰心
冰心:清洁的心。形容性情淡泊,不求名利。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含褒义

不一而足
足:充足;足够。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。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;反复出现;不能一一列举。一般置于句子末尾。一般作谓语、分句。

不蔓不枝
蔓:蔓延;枝:生枝节。原指莲茎不蔓延也不分枝。比喻说话作文简洁流畅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刮目相看
去掉旧的看法;用新眼光看待。多用于别人已有了显着的进步;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。

一抔黄土
一抔:一捧。一捧黄土。借指坟墓。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、渺小的反动势力。

防微杜渐
防:提防;防止;微:微小;指事物的苗头;杜:杜绝;堵塞;渐:事物的起始、发展。在错误、坏事、不良风气等刚刚露苗头时就加以制止;不使其发展。含褒义;作宾语时;多用在表示目的的动词或介词之后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。

三寸之舌
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。

管鲍之交
管鲍:指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;他们为知交。指朋友的友谊很深。含褒义。一般作宾语。

不由自主
由不得自己。指控制不住自己。可用于整个人;也可用于人体的某一部分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。

不三不四
不像这也不像那。即不像样子;不伦不类。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。含贬义。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行不端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。

负隅顽抗
凭借险要地势;顽强抵抗。负:凭借;依仗;隅:山的角落。含贬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不怀好意
〖解释〗怀:包藏。没安好心。

万马齐喑
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。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语。形容死气沉沉的局面。喑:哑;失音。用作贬义。多用来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
不求甚解
甚:很;解:了解;理解。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;只求了解一个大概。现多指学习、办事等不认真;不求深入了解。含贬义。多用于学习;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。

大禹治水
禹: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。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主谓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

不言而喻
言:说明;喻:了解;明白。不用说就可以明白。含中性。形容很明显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丑态毕露
毕:完全。丑恶的形态彻底暴露。

三分鼎足
鼎:古代炊具,三足两耳。比喻三方分立,互相抗衡。

下马冯妇
以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。下马冯妇的意思

不知所措
措:安置;处理。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。也作“莫知所措”、“未知所措”。多指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;也指失望、困惑、感激时的神情状态。一般作谓语、状语、补语。

七情六欲
泛指人的情欲;七情: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;六欲: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所生的欲望。用来形容人的感情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。

不拘一格
不拘:不拘泥;不限制;格:规格;标准。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。比喻打破常规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。

守株待兔
比喻死守狭隘经验;不知变通;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。用作贬义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。

三告投杼
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昔者曾子处费,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,人告曾子母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曾子之母曰:‘吾子不杀人。’织自若。有顷焉,人又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尚织自若也。顷之,一人又告之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惧,投杼逾墙而走。”后以“三告投杼”比喻流

负荆请罪
负:背着;荆:荆条;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。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。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;请求责罚。多用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;向对方赔礼道歉。一般用作谓语、定语。

不屈不挠
屈、挠:弯曲。不屈服。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;十分顽强;决不屈服。含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。

过河拆桥
自己过了河;就把桥拆掉。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。用作贬义。比喻自己得到好处后;便抛弃了曾经帮助自己的人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。

望梅止渴
想吃梅子;流出口水;就不渴了。比喻愿望无法实现;用空想安慰自己。用作贬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不翼而飞
翼:翅膀;不翼:没有翅膀。没有翅膀就飞走了。形容消息等流传迅速;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。也作“无翼而飞”。用于东西被窃;消息传播迅速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。

三省吾身
省:检查,反省。身:自身。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。一说一日反省三次。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。亦作“吾日三省”。

三夫之言
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。语本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昔者曾子处费,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,人告曾子母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曾子母曰:‘吾子不杀人。’织自若。有顷焉,人又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尚织自若。顷之,一人又告之曰:‘曾参杀人。’其母惧,投杼逾墙而走。